💰欢迎进入🎲官方正版✅徐霞客四至雁荡山初探

2024-09-06 788阅读 0评论

  日前,江苏省徐霞客研究会靖江分会学术专委会主任委员高峰先生撰文称,他在检索文献典籍时发现,崇祯五年(1632)七月上中旬,徐霞客曾四上雁荡。徐霞客三游雁荡的史料十分清楚,众所周知,其表现出尊重实践、勇于探索、穷迫事理、求真务实的科学探险精神已被传为佳话。那么,徐霞客是否第四次来过雁荡?有哪些史料支撑?为何而来?本期公众号推送林宏伟先生对此事的”初探“文章,虽为一家之言,亦可引玉争鸣。

徐霞客第四次到雁荡山的时间

壬申(1632)秋

  徐霞客(1587-1641),名弘祖,字振声,又字振之,号霞客,江苏江阴人,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探险家、文学家。其自幼好学,饱读诗书,对图经地志尤为钟情。万历三十六年(1608),22岁的徐霞客正式出游,从此壮游三十多年,到过今日中国的21个省(区、市)100多座城市。但他一生游历二次以上的地方并不多,一年之中三游雁荡,一生之中四至雁荡山,这在他的壮游人生中,堪称唯一。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徐霞客四至雁荡山初探

徐霞客足迹示意/资料图片

  据高峰先生介绍:陈函辉《霞客徐先生墓志铭》(下称“陈志”)有载:“记在壬申秋,以三游台、荡,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烧灯夜话,粗叙其半生游屐之概。”

  陈函辉在《书飞泉寺募缘十则》中写道:“江上徐霞客,其为人雅游,游三十年,两登五岳。尝与予言,四至雁,而两陟其巅。以大龙湫之上为雁宕,雁宕之上为上龙湫,上龙湫之顶则群鹿数百家焉,见人殊不怪,亦不触。霞客露宿一夜,鹿环而绕之。然则人知此山为雁宕也,何又知是鹿柴也。”

  陈函辉这两段文字,一是告诉读者,壬申(1632)秋,徐霞客三游雁荡后,到他临海的小寒山别院,挑灯夜聊,与他讲述自己半生壮游的经历。这为后来徐霞客请陈函辉写墓志铭作了铺垫。二是徐霞客曾与他说,自己四次到雁荡山、二次登上雁荡之巅。

  陈函辉说壬申秋徐霞客四至雁荡的内容是否可信?我们不妨先看看他和徐霞客的关系。

  陈函辉(1590-1646),字木叔,号小寒山子,浙江临海人,比徐霞客小3岁。他自幼聪明,6岁能对联,9岁随父宦游岭南,15岁就读白鹿洞书院,32岁授馆桐乡乌镇,崇祯七年(1634)进士,崇祯九年补常州府靖江县令。他和徐霞客是“累世称通家”的至交,其诗《答友人问台州有何佳境》,开启了徐霞客一游天台、雁荡之旅。两人常有书信往来,诗歌酬答。崇祯十四年正月二十七,徐霞客离世前特命长子徐屺携“寒山无忘灶下”的手札,到靖江找陈函辉写墓志铭。陈函辉见字如面,不禁悲从中来,遵挚友生前所托,挥毫写下长达4817字的墓志铭,成为研究徐霞客生平、游踪的重要资料。两人非同一般的关系由此可见,陈函辉记录徐霞客有关文字的可靠性也可由此见。

  陈函辉在“陈志”中还写到:予席上问霞客“君曾一造雁山绝顶否?”,霞客听而色动。次日,天未晓,携双不借叩予卧榻外曰:“予且再往,归当语卿。”过十日而霞客来,言:“吾已取间道扪萝上,上龙湫三十里,有宕焉,雁所家也。再攀磴往,上十数里,正德间白云、云外两僧团瓢尚在。又复二十里许而立其巅,罡风逼人,有麇鹿数百群夜绕予宿,予三宿而始下山。其果敢直前如此。”陈函辉对徐霞客的影响可见一斑。清钱谦益《徐霞客传》也用浓墨重彩来表述这个故事,解读徐霞客在崇祯五年(1632)四月底至五月初三游雁荡缘起,意在登雁荡绝顶。在这里,我们可以简单梳理一下徐霞客三游雁荡的历程和用意。

  一游雁荡,时在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四月十一日至十五日,游灵峰、净名、灵岩。大龙湫景区,登雁湖半途折回。其意在寻奇探胜,留下了《游雁宕山日记》。

  二游雁荡,时在明崇祯五年三月二十日至四月十六日之间。此行徐霞客并无游记,行程不清楚,应该是按计划行事,用意还在寻奇探胜。

  三游雁荡,时在明崇祯五年四月二十八日至五月初八,徐霞客和堂兄徐仲昭“再访雁山”,从东外谷经谢公岭入山,游灵峰、净名、灵岩、大龙湫、雁湖、显胜门景区,在雁湖“骇鹿数十头”。意在登雁荡绝顶,留有《游雁宕山日记(后)》。

  至于二游雁荡尽管时间不短,对“游必有记”的徐霞客来说,为什么没有留下游记,或许是行程、景观与一游和三有相似,或因陈函辉之问觉得不值一提,笔者不得而知。

  关于“陈志”中“壬申秋,以三游台、荡,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的记载,徐霞客研究专家丁文江先生在《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谱》中曾给予关注。他认为,徐霞客三游雁荡是在壬申(1632)五月之游,“陈志"所指“访陈于小寒山”,必在四月十八日与二十八之间,所谓“壬申秋”必是“壬申春”之误。其实徐霞客在壬申年初夏和壬申秋都到访过陈函辉的小寒山别院,只因为丁文江先生所处的那个时代条件所限,没有读到更多相关资料而造成误解。试想,一个徐霞客指定为其撰写墓志铭的奇才,正处在精力旺盛的“知天命”之年,怎么可能在“春”与“秋”“三游”和“四至”这些节点出现笔误或记忆差错呢?

  此外,高峰先生还提供了一份佐证资料,即郭浚《徐霞客游台雁归赠以长句》小引:“江阴徐霞客游迹几遍名岳,所交皆海内贤豪。尝徒步三千里访石斋师于庐墓。壬申秋孟,复游台雁,还与予遇西子湖,出陈木叔赠诗读之。因笑谓予,叔度、仲举夙与南州善,安可无有道一言,予为惭谢,赠以歌。”

  郭浚,字彦深,号默庵,浙江海宁人,明末戏剧家、诗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以治《易》名,并善古文辞。著有《虹映堂诗集》《增定评注唐诗正声》十二卷。崇祯六年和陈函辉联袂赴京参加礼部会试,两人交情非浅。他的诗前小引指明,徐霞客尝徒步三千里走访黄道周。壬申初秋,徐霞客再次游天台、雁荡后,归程经杭州,遇见郭浚。这与"陈志"中的“壬申秋,以三游台、荡,偕仲昭过余小寒山中”可以相互印证徐霞客四至雁荡山的时间。前面特地指出他曾徒步千里走访黄道周,说明他四至雁荡山和黄道周有关。

  综上所述,笔者以为,壬申崇祯五年秋,徐霞客四至雁荡的事实是成立的。

他为何四至雁荡?

陪黄道周游憩

  第二个问题是,徐霞客第四次为何去雁荡山,其意何在?高峰先生认为,徐霞客是因小寒山别院陈函辉之问,为登雁荡之巅。对此,笔者不敢认同。因为丁文江先生在《明徐霞客先生宏祖年谱》中已作说明,徐霞客五月之游已实现登雁荡绝顶之愿。笔者的研读是陪同“至人”黄道周游憩雁荡。理由如下:

  第一,黄道周的画作和诗文可以印证壬申秋徐霞客陪同黄道周游憩雁荡山。

  黄道周(1585-1646),汉族,字幼玄,又字螭若、螭平,号石斋,福建东山人,明末学者、书画家、文学家、民族英雄,世人尊称石斋先生,被誉为“一代完人”。徐霞客称“至人唯一石斋,其字画馆阁第一,文章国朝第一,人品海宇第一,学问直追周孔,为古今第一,然其人不易见亦不易求。”他和陈函辉都对黄道周执弟子礼。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徐霞客四至雁荡山初探

黄道周《雁荡山图》局部(图片来源见水印)

  崇祯五年(1632),黄道周因得罪崇祯皇帝被削籍为民,于“二月挂冠出都门,至南京,西游黄山、白岳、九华、匡庐诸胜”,初秋时节,曾游憩雁荡。现藏天津艺术博物馆黄道周的画作《雁荡山图》,题跋就写明“壬申秋归,憩雁荡”。

  青岛大学蔡力杰曾作《灵峰:从实景写真到意象重构——黄道周<雁荡山图>新考》一文,把黄道周的画作和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进行比对,发现黄道周画中的灵峰景观和徐霞客《游雁宕山日记》中对灵峰的描写极为相似,推论徐霞客的雁荡山介绍对黄道周的创作产生积极影响,从侧面印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游历过雁荡山。

  素来酷爱赋诗作文的黄道周,在他的诗文中也有记述徐霞客、陈函辉陪同他游憩雁荡,并对他俩赞不绝口,对雁荡之行难以忘怀。他在《雁荡见陈木叔送徐振之作别九章》写道:

  吐饵江鱼掉尾深,惊鳞何处更追寻。饼师酒保时交语,错对孤鸿天上音。

  鲋鼋白日自相访,江海居然不可方。刷就落花希有辈,载谁万里共翱翔。

  羌鲁西东何处友,椰须象鼻一虚舟。岱华旧作婢儿事,绝倒昆仑老上头。

  诗歌的标题就直接道明黄道周在雁荡看见陈函辉送别徐霞客,内容则巧用典故,记下这难忘一幕,直接印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游憩雁荡山。

  崇祯六年晚秋,徐霞客再次去福建看望黄道周。期间两人不免赋诗唱和,黄道周在《七言绝句十首》引云:“前在雁荡,见陈木叔送振之诗,有云‘寻山如访友,远游如致身。甚爱之。”再次表述了对上一年与徐霞客、陈函辉雁荡之行难以忘怀的情感。

  崇祯十五年(1642)四月,黄道周出狱后听说徐霞客离世,作《遣奠霞客寓长君书》,文中再次“忆壬申岁”,并以宋苏东坡与陈季常的亲密关系来比喻自己和徐霞客的关系,感叹因为没有徐霞客,“即令台、宕、华、峨,起于左右,仆杖履甚健,亦岂乐自独从之乎?”再次从一个亲历者的叙述文字,从一个侧面印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游憩雁荡山这一事实。

  第二,徐霞客和黄道周的交往及壬申秋的行程,可以旁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游历雁荡。

  徐霞客生性喜好交游,且“所交多贤豪长者”,黄道周和陈函辉都是他念念不忘的生死之交。明代状元、诗人、文徵明曾孙文震孟有诗跋记其事:“当徒步万里访石斋于墓庐,石斋北上,又冲寒追及于云阳道中。沽酒对饮,且饮且题诗,诗成而酒未尽。文不加点,况郁激壮,遂成绝调。盖以奇人遇奇人,当奇境而成奇文,故宜也。”

  徐霞客和黄道周一生虽然只有四次谋面相聚,但足以证明徐霞客十分珍惜和黄道周在一起的日子。

  徐霞客和黄道周第一次见面是在崇祯元年(1628),即文震孟说的“徒步万里访石斋于墓庐”,黄道周当时“方墓下时,有笔墨之戒”,不能与徐霞客同游,也不能作诗词唱和。

  崇祯三年,“石斋北上,又冲寒追及于云阳道中。沽酒对饮,且饮且题诗,诗成而酒未尽。文不加点,况郁激壮,遂成绝调。盖以奇人遇奇人,当奇境而成奇文,故宜也。”这是徐霞客和黄道周第二次谋面,黄道周深为感动,作《七言古一首赠徐霞客》。徐霞客一直很珍惜黄道周手书的这首诗,并请陈仁锡、文震孟、项煜等好友提拔珍藏。

  崇祯五年,黄道周免职南归途中,可能是回忆起当年赠送给徐霞客的诗中“当时诸公叹鹤唉,悔不从君偎蹲鹉”之句,感慨朝臣因在险恶的政治漩涡中沉浮而引起对徐霞客游历生涯的艳羡,便乘途走访徐霞客。此时徐霞客刚从台雁回来不久,第三次见到黄道周,喜不自胜。于是同游了金山、焦山,还泛舟太湖,赋诗唱和,荡涤尘虑。自然也就有了壬申秋徐霞客四至雁荡行程。

  徐霞客和黄道周的第四次会面是在崇祯六年晚秋,徐霞客北游五台、恒山后,专程赴福建平和县大峰山和漳州东南的丹霞洞与黄道周晤叙。两人不免再次回忆雁荡之行,并以此为题材赋词唱和。

  崇祯十三年,徐霞客远游回家,听说黄道周被崇祯皇帝打了八十大板后被关进了诏狱,专门派大儿子带着过冬的寒衣和自己西行的四册游览日记,前去北京探望。三个月后,儿子回来向父亲报告黄道周在狱中的情形,并把黄道周在狱中所写的信和诗交给徐霞客。徐霞客非常悲愤,“据床浩叹,不食而卒”,走完生命中最后的旅程。

  明白徐霞客和黄道周的交情,再来看壬申秋两人的行程。黄道周“自春徂秋,亦随意放浪山水,东西奥区。”自七月与徐霞客相会后,同游镇江金山、焦山和句容茅山,之后到马镇徐霞客家作客,再到苏州找陈仁锡泛舟太湖,众人即席分韵,诗文唱和,雅兴勃发,此时已是七月望日。后黄道周规划“东游天台山、雁荡山,然后,携家循浙、闽沿海还乡。”此时此刻,徐霞客自然不会轻易放弃陪同黄道周一起去刚刚探胜回来的雁荡山的机会。这次游历可能也到过雁荡之巅。因此,陈函辉说徐霞客“尝与予言,四至雁,而两陟其巅。”

  第三,吴执御《合刻纪游诗》序,佐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共游雁荡山。

  壬申秋雁荡之行,不但让黄道周和徐霞客难以忘怀,也让陈函辉激动不已,六年中三度刻印纪游诗,并名士邀请吴执御写序。

  吴执御(1590-1638),字朗公,黄岩县城(今黄岩区)西桥人。明天启二年(1622)进士,任济南府推官,洁躬执法,人称“吴靖街”。时宦官魏忠贤篡权,党徒在德州建生祠,府县官吏俱往祝贺,唯执御拒绝。崇祯二年(1629),魏伏法,帝亲书“清介第一”赐执御。

  吴执御和黄道周都是明天启二年进士。吴执御在位时,多次向崇祯帝举荐贤才黄道周。吴执御和黄道周、徐霞客、陈函辉四人是在晚明吏治黑暗、宦官专权的背景下,以自己的才学与峥峥铁骨,各显风流名士。吴执御在序文中写道:

  余年友黄石斋,秋杪策一蹇来游两山。木叔闾丘马影,追及寒岩万壑中,谈古今游道,留信宿乃去。石斋自雁返,与余言:不佞读木叔诗,亲霞客人。一则抱膝冲门,有沧海横流之感;一则抒啸苏门,有振衣千仞之思。知者乐水,仁者乐山,山水至性,发而为忠君孝亲。吾语子游道在此矣!

  黄道周从雁荡回来对吴执御说,没有枉读陈函辉的诗,没有枉交徐霞客这个朋友。这个感叹,既肯定了陈函辉的诗艺,徐霞客的为人,也佐证了壬申秋徐霞客、陈函辉陪同黄道周游雁荡山的事实。因为是同游,才方便把两人放在一起评说,才会有对两人不同的肯定。这和郭浚《徐霞客游台雁归赠以长句》的小引一样,都是通过亲历者的真实叙述,佐证徐霞客陪同黄道周共游雁荡山的事实。

  和二游雁荡山没有留下游记一样,徐霞客四至雁荡也没有留下文字,可能是失散了,也有可能他认为自己就是一个陪同的弟子,不能抢老师黄道周的主角,所以不留笔墨,我们同样不得而知。但这么多年来被人误解或忽视,很大的可能就是大家都很重视对熟悉文本的学习和研究,忽略了对其他相关文本的细节研究。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徐霞客四至雁荡山初探

黄道周《雁荡山图》(图片来源见水印)

  和前面三次游历雁荡山不同,徐霞客“四至雁”不再是探险寻奇,而是陪同官场失意的先生放松心情,在山水之间小憩,展示出重情重义的高士之风,人生的另一个侧面。

  (2024年8月22日于雁荡山)

  来源:温州文史馆

  原标题:徐霞客四至雁荡山初探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6688体育直播平台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88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