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进入🎲官方正版✅记忆中的鲥鱼去哪了

2024-09-21 767阅读 0评论

  难得见到野生的鲥鱼了。

  本来每年立夏一过,便有许多鲥鱼游上我们的餐桌,让东海沿岸的居民分享鲜美的滋味。记得小时候,乡村老屋台门外,这个季节常有叫卖鲥鱼的吆喝声传来。然而现在,江南的各大母亲河——长江、黄浦江、钱塘江、甬江、椒江、瓯江、飞云江和闽江,都没有发现野生鲥鱼的踪迹。渔民说,野生鲥鱼已多年不见了。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记忆中的鲥鱼去哪了

  早年,曾在教科书中读到,鲥鱼在江南非常容易见到,各大江河的入海口处均有分布。最著名的鲥鱼出产在长江口,与刀鱼、河豚并称“长江三鲜”。而富春江鲥鱼形秀而体扁,通体银白,肉嫩质细,脂香味美,可与长江鲥鱼媲美。在初夏,鲥鱼从大海洄游到淡水里产卵孵育下一代,这时候,长江下游各大水系两岸的渔民,会按照鲥鱼游动的时差,一拨又一拨地开动渔船,去收获大海对人类的馈赠。统计数据表明,1985年之前,长江鲥鱼的年捕获量在220吨左右,2003年只有十来吨,2008年以后基本捕获不到了。有专家说,长江鲥鱼已功能性灭绝。

  鲥鱼在我国已有悠久的历史,最早被称为鯦鱼或当魱鱼。据编纂于战国时期的《尔雅·释鱼》载:“鯦,当魱。”郭璞注云:“海鱼也,似鳊而大鳞,肥美多鲠,今江东呼其最大、长三尺者为当魱。”因鲥鱼从大海向江河上溯的过程中,每年到达同一地点的时间,如候鸟般准确,所以古人将它称为“时鱼”,并演变为鲥鱼。

  古人是很容易吃到鲥鱼的,宋代王安石曾有诗曰:“鲥鱼出网蔽江渚,荻笋肥甘胜竹乳。百钱可得酒斗许,虽非社日长闻鼓。”苏东坡也有诗道:“芽姜紫醋炙鲥鱼,雪碗擎来二尺余。尚有桃花春气在,此中风味胜鲈鱼。”苏东坡是文学大家,又是美食家,寥寥几笔就把鲥鱼的色香味描绘得淋漓尽致,并穿越时光向我们扑面而来。同是宋代的陈造在《早夏》诗中写:“安石榴花猩血鲜,凉荷高叶碧田田。鲥鱼入市河豚罢,已是江南打麦天。”清代诗人臧谷也有诗说:“小东门外市声哗,走遍长街日已斜。樱笋鲥鱼都卖过,一声声喊大西瓜。”这两首诗既强调了鲥鱼的时令性,也道出了彼时鲥鱼是一种常见的鱼类,文人士大夫或平头百姓欲吃鲥鱼,都是很方便的事。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记忆中的鲥鱼去哪了

  鲜活的鲥鱼通体银鳞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在温州,旧时每当立夏之日,家家户户都要尝新,会吃鲜笋,吃鲜蚕豆,吃青梅子,也要吃鲥鱼。但也有买不起鲥鱼的贫困人家,他们就以河鳗替代,故民间有“有钞票吃鲥鱼,冇钞票吃河鳗”的民谚。这一天,温州人还会买鲥鱼送人,并在鲥鱼身上放一二朵月季花。清代学者孙依言曾写过一首题为《曾小石送鲥鱼》诗,曰:“黄鱼风信楝花时,又点仙葩送雪鲥。回首十年江馆客,夜潮灯火最相思。”在诗下,孙自注:“吾乡送鲥鱼,以月季花掩映其上,姿态益妙。”不知这种颇具特色的送鲥鱼风尚是何时形成的,但现在看来觉得还挺文雅。

  “网得西施国色真,诗云南国有佳人。朝潮扑岸鳞浮玉,夜月寒光尾掉银。”清代诗人谢墉把鲥鱼比作鱼中的西施、南国佳人,让人动容,让人遐想。正因如此,鲥鱼也成了朝廷贡品。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说:“鲥出江东,今江中皆有,而江东独盛,故应天府以充御贡。”想来,“鲥贡”至少在明朝已经开始。但京城路遥三千,护送鲥鱼得想出保鲜办法来。这显然难不倒地方官,他们把出水的鲥鱼盛在窖里冰冻起来,然后用快船沿京杭大运河或干脆用飞骑“递送”,重演“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的情景。明代文坛领袖之一的何景明有诗为证:“五月鲥鱼已至燕,荔枝卢橘未应先。赐鲜遍及中珰第,荐熟谁开寝庙筵。白日风尘驰驿骑,炎天冰雪护江船。银鳞细骨堪怜汝,玉筯金盘敢望传。”另一位明朝诗人于慎行也有这样的描写:“六月鲥鱼带雪寒,三千江路到长安。尧厨未进银刀鲙,汉阙先分玉露盘。”

  而明末清初吴嘉纪的《打鲥鱼》诗:“打鲥鱼,供上用。船头密网犹未下,官长已鞴驿马送。樱桃入市笋味好,今岁鲥鱼偏不早。观者倏忽颜色欢,玉鳞跃出江中澜。天边举匕久相迟,冰填箬护付飞骑。君不见金台铁瓮路三千,却限时辰二十二。”这样的情景,活脱脱就是一幅官场逢迎拍马的清明上河图。当然,送到皇宫的鲥鱼会是怎样的味道?谁也无法知晓。

💰欢迎进入🎲官方正版✅记忆中的鲥鱼去哪了

  图源:国家地理中文网

  鲥鱼吃法以清蒸居多。厨艺认为,清蒸鲥鱼无须刮鳞,因为鲥鱼的鱼鳞下脂肪肥厚,又富含蛋白质,所以鲥鱼以加笋片清蒸的方式烹调最佳。蒸熟的鲥鱼,鳞片多已融化,油脂渗入肉中,入口即化,极其腴美。这一点,古人深谙其味,郑板桥有诗赞曰:“江南鲜笋趁鲥鱼,烂煮春风三月初。”当然,红烧鲥鱼的味道也不赖,俗语说“红烧鲥鱼两头鲜,清蒸鲥鱼诱神仙。”红烧鲥鱼的做法是:将鱼宰杀洗净,放入锅内用热油稍煎,放入盐、姜、黄酒,加盖略焖后,加入酱油、白糖、味精、水,烧沸后转小火再烧15分钟,用湿淀粉勾芡,撒葱,出锅装盘即可食。

  据说,鲥鱼宁可丧生而不肯失鳞,人或网一碰到它的鳞片,鲥鱼即死,故又名爱鳞鱼,苏东坡称它为“惜鳞鱼”。鲥鱼在捕获上来时,会拼命咬住网线,一条条直挺挺地挂着,不让身子触到渔网。鲥鱼的这个特性在清代童岳荐编纂的《调鼎集》一书中可以得到佐证,他写鲥鱼:“性爱鳞,一与网值,帖然不动,护其鳞也。起水即死,性最急也。”

  这些年,菜市场已没有野生鲥鱼出售,我们吃到的都是引种养殖的鲥鱼。随着2021年2月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农业农村部公布了新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将鲥鱼列入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后,鲥鱼已不能捕捞。只是,我们谁也不知道,在偌大的中国海里还有没有野生鲥鱼的存在?当吃到养殖的鲥鱼时,我们依然想不明白,这种触鳞就死的鲥鱼竟然也能养殖,难道它已改变了天性,顺应了现代科技的发展潮流?那么,这样的鲥鱼,还会有记忆中的味道吗?

  来源:温州宣传

  原标题:记忆中的鲥鱼去哪了

  作者:李振南

文章版权声明:除非注明,否则均为6688体育直播平台原创文章,转载或复制请以超链接形式并注明出处。

发表评论

快捷回复: 表情:
评论列表 (暂无评论,767人围观)

还没有评论,来说两句吧...